最高检会同全国妇联举办专场检察开放日活动应勇黄晓薇出席并讲话
只有当他认识天命,即知天命才会真正了解生活的意义,产生生命的自觉。
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这一变局在本质上可概之为中国现代性问题。
每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传统的身—家—国—天下的存有链条断裂为个体(身、大独)与国家(大群)两截。传统扎根于人伦共同体之中的修身变成了政党信仰共同体之中的修养与超越人伦的革命觉悟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26)[英]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40页。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三十年代在江西围剿红军时期,就亲自编订了《王阳明平赣录》一书,期望对今共匪蟠扰之地(昔阳明平贼之地)所开展的清剿前途有所补益(见蒋委员长编:《王阳明平赣录》,上海:青年与战争社,1933年,序言,第4页)。
《周易·系辞上》云:言行,君子之枢机。⑩而就成圣功夫指点而论,堪与佛教具有重复性、窍门性、进阶性的仪式化操作方法的工夫论媲美的惟有《大学》之三纲八目说。刘牧等人以天地之数为要素,邵雍以数的加一倍法,作图推演太极生八卦,而周敦颐不同,以汉人所使用的阴阳五行为要素,作图推太极生八卦。
……方士之诀在逆成丹。《系辞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盖先生之学之奥,其可以象告者,莫备于太极之一图。《集解》引虞翻曰:隆,上也。
后人在整理前人的作品时也常将当时避讳的字改过来,以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为例。《乾·九四》云:或跃在渊。
太极图确为道家所创,因其理论自《道德经》已具备,而唐代《真元妙道修丹历验钞》中的‘还丹五行功论图已有此思想,图式亦具其结构。唐人的确有避讳皇帝名字的习惯,但是,我们所见到的《道藏》是明本,其中所收的唐代作品不是原作,而是经明人编纂修订的著作。任俊华认为,《太极先天之图》根本不是周敦颐之前的作品。如南宋朱震《汉上易传》,佚名氏《周易图》,朱熹《太极图说解》皆有此图。
注曰:用心深静亦如水之渊停矣。(《通书序》《周子全书》卷七) 朱熹对于《易通》的评价,未免溢美,但决非泛泛之言,的确感悟到了周敦颐易学之精神。按照清人毛奇龄考证,朱震所收的《太极图》是周子亲见其图而摩画之,其图之最真而最先已了然矣。第三层五行图,所表达的是两仪生四象的思想。
玄宗讳隆基,而《集解》有隆基字。顾其宏纲大用,既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
据清人刘毓崧考证,李鼎祚在唐代宗登极后献《周易集解》于朝(见《通义堂文集》),他没有胆量不避讳皇帝名字,今本不避是后人所为。[②]《易图考辨观点论析》,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化》(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兹就周子《太极图》及相关的问题,发表一点管见,以就教于方家。也就是说,为了摆脱在宇宙生成问题上的困扰,他不得不在太极前加上无极。三国时虞翻既精通《参同契》又精通易学,曾以道家理论(如纳甲)注《易》,是援道入《易》。这实际上是老子有生于无的翻版。[②] 笔者管见,以唐人避讳世民来否定唐明皇所制的序的真实性,过于轻率《大过·九四》云:栋隆吉。
如朱熹所言:周子立象于前,为说于后,互相发明,平正洞达,绝无毫发可疑。周敦颐重视《太极图》这个象的建构,但不停滞在象上,更加关注的是这个象所蕴含的义理。
其三,《太极先天图》前之《唐明皇御制序》明言:凡修短福祸增减,是以图立形仪。由于二者相互渗透,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展。
也就是说,强调《太极图》的重要,只是就它为其阐发义理提供依据而言的。一、《太极图》易学释义 周敦颐改造儒家,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主要表现在他的《太极图》的绘制。
如《道藏》中,对《太极先天之图》有如此的解释:奥有太易之神,太始之气,太初之精,太素之形、太极之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也。三国时虞翻既精通《参同契》又精通易学,曾以道家理论(如纳甲)注《易》,是援道入《易》。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经仙经》,衍有无极、太极诸图。《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曾指出:陈抟文言制录伏砂之道,全在左三右七,二四之膊肩,六八当为足膝,戴乎其九,履乎其一,腹寔五宫,嘉来中央而方备功。
(《文集·答张敬夫》)但周子这个象学与汉儒不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概念表达形式不同,汉儒用文字表示象,周子用图式表示象。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援道入儒,融旧铸新,才使他的思想既有深厚的根基,又有勃勃的生机,以至于在各种思想的交汇、撞击中立住脚,成为新思潮的标志。
这一简短古奥的文字,成为历代易学家争论的焦点,有视为画卦,有视为行著,有视为宇宙生成,莫衷一是。从以上引述看,八卦可以代表八种物质,而这八种物质变化可以生万物。
而就宏观言之,他将道教修炼图置于儒家文化中,以恢复易学精神为旨归,变逆则成丹之法为顺则生人的图式,阐发了《系辞》太极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之大义,这又是他的创造和心得,也是他的《太极图》与道教修炼图的本质区别。《系辞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注释: [①]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学林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47、148页。此处虽未明言八卦,但从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看,已包含了八卦。《蛊·彖》云:后甲三日。中宗讳显,而《集解》有显字。
一入《道藏》,一入纶馆,又未尝相通也,而两图踪迹,若合一辙,谁为之者!(《西河合集·太极图说遗议》)根据朱氏、毛氏的提示,查阅《道藏》,其中的确有《太极先天之图》其图如下: 细观《太极先天之图》的框架,与周氏《太极图》极为相似,所不同的只是文字的标注位置,虽然朱氏、毛氏观点和图式与黄氏还有一定的差别,而且目前我们还搞不清两种图式的内在关系。《集解》引《子夏传》曰:乙丙丁也。
道教的修炼图也源于易学理论,其中既包含了汉代易学中的太易说、五行说,也有太极生八卦的思想。从解说看,周氏《太极图》最上层圆圈,所表达的是易有太极的思想。
三、《太极图》的意义及对易学发展的影响 承认周氏《太极图》源于道教修炼图,并不会削弱周氏的功绩,降低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同上)具体地说,改上层一圈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后为无极而太极,改取坎填离之名为阳动阴静,改五气朝元之名为五行各为一性。